長久以來,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已經為人類社會帶來了各種各樣影響深遠的技術創新和革新思潮。展望未來,人工智能更是擁有為科技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全新創新范式的巨大潛力: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能夠幫助人類拓展基礎科學研究的邊界和生態;另一方面,各類產業也能夠通過擁抱AI,實現產業發展的全新路徑和創新方式。
然而,由于人工智能的創新往往來源于對過往認知的顛覆,因此行業應用中的倫理治理問題也顯得愈發重要。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人工智能應用的雙刃劍問題其實一直存在,科技倫理和隱私邊界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近日,在上海舉行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平臺公司商湯科技SenseTime重磅亮相,并在大會主論壇、商湯科技企業論壇和人工智能治理論壇上對AI倫理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討。
面對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帶來的潛在風險和挑戰,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徐立分享了倡導“發展”的AI倫理治理觀,“人工智能倫理治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那就是用人工智能推動社會整體的普惠發展。AI治理其實是一個多目標、多維度的平衡過程,并始終圍繞著技術安全可控、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均衡倫理治理規范。”徐立介紹,不同地區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實現三者之間的平衡發展。在先進技術落地的同時,還要考慮行業變革的快速性,針對不同的發展階段,找出不同治理框架下的發展平衡。目前,中國處在人工智能產業快速發展的階段,有著在世界范圍內彎道超車的可能。對于AI治理,商湯將繼續攜手政、產、學、研、用等各界,共同探索適應人工智能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治理模式。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工智能在推動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需積極應對三大“鴻溝”問題。例如,AI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跨越“就業鴻溝”;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彌合“資源鴻溝”;面對城市集聚式發展挑戰,縮減城市治理的“人力鴻溝”。
對此,商湯科技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田豐認為,“疫情雖然加劇了 “就業鴻溝”,但同時也展現出人工智能技術的巨大潛力,激活了實體經濟通過應用新技術實現智能化升級的迫切需求,從而助推“AI+”產業的迅速發展。其中,疫情更是推進了“數字政府”的建設,加速了社會治理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此外,田豐還進一步指出,“在后疫情時代,我們既要推動數字技術的加速應用,充分釋放和享受數字紅利,同時也要在加快彌合“資源鴻溝”、增進全民福祉方面,充分發揮技術和創新優勢,讓數字經濟的發展跨越種族、代際、城鄉、地域,惠及所有群體,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
值得一提的是,在AI治理的實際操作層面,商湯已經耕耘數載,并結出了累累碩果:一方面,商湯通過與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合作,提前開始了AI治理的相關研究。例如,在今年3月,商湯與上海交通大學舉行了“計算法學與AI倫理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攜手打造人工智能治理的豐富案例基礎,為AI倫理和治理提供判例依據;4月,商湯與清華公共管理學院達成合作,將共同研究AI可持續發展的相關議題,為實現AI敏捷治理貢獻更多力量;不僅如此,商湯科技的《AI可持續發展白皮書》還入選了聯合國“人工智能戰略資源指南”,而在本次WAIC上,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主任劉志毅還代表“計算法學與AI倫理研究中心”出席了法治青年論壇,商湯對人工智能發展與法治問題的觀點與實踐也順利入選了最新發布的《世界人工智能法治藍皮書》。
另一方面,商湯科技還在內部設立了倫理委員會、安全委員會和產品委員會,通過制定并實施嚴格的人工智能技術使用的倫理標準,以確保最大限度地尊重及保護個人隱私,讓AI技術獲得正確的應用。不僅如此,商湯還順利通過了三個國際安全標準和一個國標評測,分別是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認證、ISO29151個人身份信息保護實踐指南認證、ISO27701隱私信息管理體系認證,以及公安部“網絡安全等級保護2.0”三級要求,成為首批同時獲此四大認證的人工智能企業。同時,商湯還作為國家人臉識別工作組組長單位,領導了中國人臉識別系統的技術標準和測試標準制定工作。在國際標準層面,商湯還于2020底成功立項IEEE標準《人臉識別系統技術要求》,并擔任了“人臉識別”工作組主席。
“堅持原創,讓AI引領人類進步”是商湯科技的使命和愿景,這也將促使商湯進一步思考并踐行AI治理事業,將人工智能用于造福大眾、增強行業能力和包容開放創新。人工智能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目標,放眼未來,商湯將持續推進AI治理事業的進步,致力于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公平、安全可控、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并以最負責任的態度推動人工智能行業的長遠健康發展。